当前,建材行业生产运行总体平稳,但增速放缓。经济效益虽略有改善,但市场需求不旺,整体盈利水平仍然较低,行业发展正从规模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在全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有一关键词不容忽视,这就是产能过剩。
在我国建材工业经历“黄金十年”的大规模产能扩张后,产能过剩、资源浪费严重、无序竞争等现象日益严重。自2012年开始,尤其是大宗商品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行业都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今年以来,建材市场供需矛盾愈发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归结于产能过剩带来的巨大压力。
虽然近年来国家已出台各项切实可行的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过剩局面,但我们仍要意识到,化解产能过剩依旧是目前全行业非常重要、亟需破解的一道难题。
多年顽疾,须壮士断腕严防恶化
长期以来,在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背景下,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供过于求、效益下滑的局面。产能过剩便是中国产业发展多年来的痼疾,也是加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原因。当下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而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则成为调结构的关键。近几年来,政府始终想方设法进行化解,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一年,继续化解过剩产能,钢铁、水泥等15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如期完成,其中平板玻璃计划完成3500万标准箱,实际完成3760万标准箱,完成比率107.4%;淘汰水泥计划完成4200万吨,实际完成8100万吨,完成比率192.9%。
值得肯定的是,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但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建材行业的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这其中包括两部分内容,也就是淘汰落后产能和遏制新增产能。
在淘汰落后方面,目前,按照原有淘汰标准来看,传统的淘汰落后产能指标已基本完成,但现今出现了高端过剩现象,即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原有淘汰标准已不能满足当下行业发展的要求,新的产能过剩问题摆在了眼前。
因此,全行业要抓紧制定下一步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完善落后产能界定标准,并逐级分解落实。同时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鼓励各地制定更严格的能耗和排放标准,提高淘汰门槛。
而在遏制新增方面,从宏观环境来看,当前缓解经济效益下滑的首要切入点正是抑制产量过快增长。
2014年8月8日,工信部发出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坚决遏制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新增产能。与以往不同,此次通知被称为“紧急通知”。“紧急”二字直接反映出遏制相关行业新增产能的紧迫性和严重性。
以水泥为例,2014年建成投产水泥熟料生产线仍有54条,总产能7000多万吨,加上2015年在建项目建成投产,这些产能集中释放将对市场产生冲击。由于目前投资水泥行业仍有利可图,对部分落后地区尚有吸引力,新上扩能项目的欲望依然较强。本报去年对贵州、辽宁部分省区调查显示,一些地方政府对水泥等新增产能私自放行,屡禁不止,在局部地区,相关产能过剩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建材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既要提高淘汰标准,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又要把住源头,必须严控新增产能。总之全行业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防止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恶化。
转型创新,全方位破题抵御难关
认清现实,方能扭转局面。当前必须看到,化解产能过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既要坚持市场手段,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又需要管住地方政府冲动之手,制定标准规范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这里,有一行业事例不得不提。自去年两会以来,“错峰生产”便走入大众视线。在有关部门多方面采取措施化解产能过剩压力的同时,水泥行业开始寻求“自救”。这一利国利民利行业的举措得到全社会较广认可。
去年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水泥企业均已停窑。随着水泥行业错峰生产的大范围实施,在供给收缩需求增加的背景下,错峰生产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泥行业的下行压力。
错峰生产既能做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企业能源消耗,又能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是贯彻国务院化解过剩产能要求的新举措,是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又一利器。在化解产能过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像“错峰生产”这般同时具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好措施、好方法。
如今全行业也千方百计化解产能过剩,主要体现在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发展绿色建材、走出去等方面。
具体来说,通过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是破解过剩产能矛盾的关键。以水泥为例,虽然这几年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前一轮大规模并购重组,带动前十大水泥企业行业集中度从2008年的16%上升至现在的52%,但还远远不够。未来我们要推广与支持通过交叉持股推进合作与重组,发展各种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推动大企业间的联合经营,推动区域之间的联手共赢。而且,建材大企业集团应该主动出击,率先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
同时,新型建材的发展步伐也一刻不能耽误,找准着力点,必须在若干领域形成规模。据统计,今年1-2月份,建材低耗能加工制品产业比重在今年首次超过50%。这也表明,我国建材新兴领域的发展正稳步前进。
此外,建材企业也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优势产能输出,这也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一条重要路径。
总之,化解产能过剩是多年来全行业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事关行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全行业务必要统一认识,上至行业主管部门、协会,下至企业,都应该为化解产能过剩出谋划策,勇于担当,进一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认识提高了,采取的措施才能坚决有力。我们只有努力想办法,想新法,共同抵御难关,行业才有希望。在新常态环境下,化解产能过剩势必要走出一条不同与以往的道路,更要求新立异、新益求新。
化解过剩,要有信心还要有耐心
化解产能过剩归根到底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而这恰恰是建材行业着眼未来发展重要的环节。
化解产能过剩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可能一淘汰了之,一了百了。一方面,全行业要有足够信心和坚定决心去打赢这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足够的耐心,认识到化解产能过剩是一个过程——多年积累的产能过剩问题,必须付出一定的时间代价才能逐步解决。
具体来看,相关政策的出台到落实、内需市场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开拓,以及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都非一蹴而就,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也需要时间,因此太急了不行,太急了容易重走老路。我们应当有足够耐心,应当依靠持续不断的努力,发挥行业企业的主动性,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
欣喜的是,我们也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近年来,建材行业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指导下、在中国建材联合会的大力推动下,加大各项落实措施。同时,以中国建材集团、中材集团、北京金隅、海螺集团、华润水泥等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也主动承担起维护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在淘汰落后产能、遏制新增产能、推进技术进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走出去”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
事实上,全行业都已动了起来,都在朝着转型升级的方向积极努力。这些正能量也为我们增添了颇多信心。有了信心,下一步的工作才能更稳健,化解产能过剩的步伐才会加速。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建材行业面临着持续性下行压力。这也要求全行业要将稳增长、调结构作为全行业经济运行的中心工作。化解产能过剩,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场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攻坚战,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建材行业面临的大事难事。
因此,全行业必须要以时不我待的态度、扎实有效的措施、耐心细致的工作,下定决心攻坚克难,必须要行业联手,必须找准突破点,必须稳步有序地把这场攻坚战进行到底。
4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时,指出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稳步有序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6月15日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再次提出要形成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格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央已对化解产能过剩做出了一系列全面部署,核心是继续稳步有序推进这项工作,既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冒进求成,区别对待,积极稳妥。即使有些不得不破产的企业也应依法、规范、有序处置。
更多水泥行业新闻请查看广州星欧平台有限公司:
上一篇:辜成允:台湾水泥如何转向内陆
版权所有©:广州星欧平台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